發布時間:2025-08-05
瀏覽次數:85次
2025年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行。在由南方電網公司承辦的“‘AI+’電力創新發展”能源電力專題論壇上,華為公司副總裁、電力數字化軍團CEO孫福友發表了題為《AI+電網,從“效率工具”上升為“生存要件”》的主旨演講。孫福友指出,面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核心挑戰,人工智能技術正從輔助工具演變為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關鍵要素。
華為公司副總裁、電力數字化軍團CEO 孫福友
新型電力系統面臨的雙重挑戰與AI的角色轉變
孫福友在演講中闡述了當前電力系統面臨的嚴峻挑戰。他指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范圍內已發生十余起大停電事件,影響了超過12億人次,電網的“極致穩定”成為行業頭等大事。與此同時,海量新能源并網帶來的強間歇性和波動性,對電網電壓、頻率和功角的穩定構成了根本性挑戰。以中國為例,預計到2030年,分布式光伏裝機將達到10億千瓦,電動汽車保有量達1.1億輛,各類調節性負荷占比將超過9%。這些變化使得電網的“極致靈活”成為剛需。
孫福友強調,“十五五”期間,新能源電量占比將快速突破30%的臨界點。在“極致穩定”與“極致靈活”這一對看似矛盾實則統一的需求面前,人工智能、數智化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解決這兩個核心問題提供了底層技術支撐。正是基于此背景,AI的角色已從提升效率的工具,轉變為維系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生存要件”。
AI賦能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路徑與實踐
針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需求,華為提出了系統性的人工智能賦能路徑:
在技術支撐層面,華為強調通過“算天、算地、算系統”三大能力為電網保駕護航。“算天”聚焦高精度氣象預測與新能源功率預測,提升對風光等間歇性能源出力的掌控能力;“算地”基于區域社會與自然屬性,實現系統負荷和電網資源的動態預測;“算系統”則著眼電力系統運行全局,驅動復雜電網仿真求解和電力市場交易預測,優化調度與經濟決策。孫福友明確指出,AI在電力系統發揮價值的前提是實時高質量的數據,而場景數字化和高可靠通信網絡是基石。
在業務場景落地方面,華為展示了AI貫穿電力全鏈條的應用藍圖:
在主配網協同管理方面,AI在新能源功率預測、負荷預測、調度求解、潮流計算等核心場景發揮關鍵作用。尤其在配網側,著力解決低壓臺區透明化管理(如反向重過載、分布式光伏功率斷崖式驟降)、就地平衡消納、用戶側參與調峰以及傳統線損治理等難題。
在智能運營運維體系方面,AI可構建“預測性維護+預防式管理”能力。通過AI實現從器件級、設備級到系統級的主動運維與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安全管理維度,針對環境風險(高溫、水侵、雷擊等)、現場操作規范、應急響應機制進行預防式干預,推動安全管控模式從事后溯源向事前免疫轉變。
在工程建設智能排程方面,針對傳統人工排程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應急響應慢三大痛點,華為推出AI工程排程引擎。該引擎具備內嵌業務規則(如停電安全優先級)、資源整合管理(物料、人力、工具)、主動預警防御(物料延遲、極端天氣影響)及動態實時刷新四大核心能力,將排程時間從數天縮短至分鐘級,并有效規避資源沖突。
在電力交易實時化支撐方面,在新能源高滲透率推動電力市場加速向日內、實時交易演進的背景下,華為提出支撐實時交易的“四大支柱”:高精度計量(分鐘級采集是發展方向)、高可靠通信(毫秒級超低時延網絡)、高性能計算(15分鐘內完成萬億級安全約束計算)、毫秒級自動控制(調頻與需求響應)。這四大支柱共同驅動源網荷儲的高效動態匹配。
構建AI開放生態與產業平臺協同推進
值得關注的是,在本次論壇上,華為參與的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能源領域電力方向)生態共建正式啟動,華為中國區政企業務電力系統部總經理李繼光與18家生態共建單位代表共同見證基地啟動。該基地旨在打通電力AI技術成果從研發到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基地的核心價值在于構建開放共享的試驗孵化平臺,提供算力支持、數據樣本集、全流程工具鏈及電網數字孿生仿真環境,使企業能夠在高度逼真的電網場景中訓練、驗證并快速迭代AI技術,實現從基礎研發到場景應用的全鏈條閉環。
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能源領域電力方向)生態共建正式啟動
目前,該基地已與中國華電、華能、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廣東粵數等19家企業、科研院所達成合作意向。譬如,南方電網×昇騰打造的電力行業首個自主創新大模型“大瓦特”已覆蓋輸電、變電、配電、調度等10余個領域近100個“AI+”創新應用場景。南方電網預測,預計到2027年,基地將形成超10大類典型行業應用場景的中試成果,服務超150家行業內外人工智能上下游企業,實現人工智能應用市場規模年均增長25%,有力推動電力行業和人工智能產業鏈建設。
華為展臺,工作人員講解AI電力行業解決方案
孫福友在發言總結中再次強調了七大關鍵觀點,核心直指:AI在電力領域已升維為“生存要件”,其深度應用必將引發深遠的生產關系變革。華為以堅實的技術底座、清晰的場景方案、領先的實踐案例以及共建關鍵產業平臺(中試基地)的擔當,正深度參與并推動這場關乎新型電力系統生存與發展的智能化革命。對于中國電力行業而言,擁抱AI,已不僅是追求效率,更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 來源: 北極星電力網 作者: 錚錚 )